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科诊疗中心副主任兼整形烧伤皮肤外科主任董晨彬:
参加户外活动,安全第一位
一是记住安全须知。遵守活动规则,听从老师或带队人员安排,不私自离队、不单独行动,记住老师或带队人联系方式、集合地点和路线,学会使用手机求助。防溺水,不私自下水游泳;去正规、有救生员的泳池或水域游泳;结伴而行,不到危险水域玩耍。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多补充水分,穿着透气衣服,发现不适,及时报告。还要注意防蚊虫叮咬和动物咬伤,远离流浪猫狗等动物。特别提醒,在公园、绿地等游玩,很容易与蜱虫“狭路相逢”,要尽量穿着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长时间在草地、灌木丛、树林中坐卧。回家后及时检查有无蜱虫攀附和叮咬,特别是头发内、耳朵、手臂下方、膝盖后侧、腿根部等隐蔽部位。如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处理。
二是带好安全装备。包括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水壶或矿泉水;适合户外活动的衣物和鞋子;急救包,包括创可贴、碘伏等消毒物品,以及绷带、消毒棉签/球、止血带等、手电筒、可塑型夹板;自己平日使用的特殊必备药品、退热药物、抗生素软膏、抗过敏药物等。
三是掌握急救知识。尤其是这几点:如遇同伴溺水,第一时间呼救并寻求成人帮助,不擅自下水救人,应抛投救生圈、漂浮物等;如遇轻微擦伤,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如遇骨折、扭伤,不随意搬动伤者,等待专业救援;有创口、流血,用干净纱布或布按压止血,如深度伤口、不易止血则应立即送医,如果有条件可以选择能美容缝合的医院;摔伤、头部受伤,如有呕吐、头晕、昏迷等症状,及时送医;如遇动物咬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怀疑有毒的话,可在靠近心脏的一端捆扎下,但不要过紧以免血流不畅,然后尽快送医;如遇中暑,让患者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服,补充淡盐水或饮用水,如有昏迷、高热等严重中暑症状,及时送医。
最后再提醒下:出发前,告知家长行程及紧急联系方式,积极学习并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活动中,与小伙伴相互照应,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
科学防晒,记住五句话
一是时段有讲究。出行尽量不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对于低龄儿童,最好能在太阳刚上山或即将下山时带他们出去走走。
二是暴晒要避免。夏季紫外线强,但孩子玩心较重,容易因为整天在外玩耍而出现晒伤等情况。如果太阳很大,孩子户外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
三是多选阴凉地。夏季带孩子出门活动,可选公园或有树荫遮挡的阴凉地方。
四是穿戴要适宜。穿合适的防晒衣,以轻薄透气吸汗为主;给孩子挑选纯棉的长袖衣服和长裤,最好选择紧密不透光的布料,可在阳光下举起布料观察透过的光线越少越好,或可参考有些衣物可能标出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给孩子戴一顶宽沿帽,遮挡脸部、耳朵及脖子等部位;选择适合孩子、至少能防护99%紫外线的太阳镜,同时提醒孩子不要直视太阳。
五是擦好防晒霜。出门就要擦防晒霜,即使阴天,因为至少80%的紫外线能穿过云层,而且能通过周围物体(如水面、沙土、地面、墙面等)反射。选择植物成分较多、尽量为水性、SPF至少为15或30、覆盖UVA和UVB的全波段广谱儿童配方防晒霜,并在出门前15-30分钟擦好。一般防晒有效时间在40-80分钟,所以每2小时就补擦一次防晒霜。若孩子长时间泡在水里玩耍,建议穿上UPF值40以上的游泳衣,从水中出来后,立即擦干身体。
六是“影子”助判断。也就是利用影子长度来判断太阳强度,影子越短,阳光越强,当孩子的影子长度小于身高时,必须寻求遮蔽的场所以免晒伤。
如果孩子被晒伤,马上带孩子躲到树荫或其他遮凉、通风处,局部冷敷(忌直接冰敷)、外涂减缓疼痛的药物,如果有水疱形成、发热、寒颤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
孩子居家,四类危险要早防
一是预防跌落伤。不让孩子单独留在家中,也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桌子、沙发、洗衣机盖上或其他较高的物体上;地面保持干净、干燥,不要杂物满地、地面潮湿;始终告诉孩子,高处物品要大人来帮忙;尖锐边角的家具,安装防撞条或防撞角;楼梯顶部和底部安装栅栏;窗台、阳台安装窗止、栅栏,不要让窗户完全敞开;不要在窗台、阳台下方放置任何可能让孩子攀爬的物品。
二是预防烧烫伤。不要让孩子进厨房、独自使用热水器;小电器表面贴上防烫标志,点火用具远离孩子;不要让家用电热设备靠近易燃物,也不要把热水瓶、热饮等放在孩子附近;教会孩子“一看二问三碰”。
三是预防异物、误食、中毒。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玩具,及时收纳家内杂物;不要给过小的孩子喂食坚果或果冻等食物,也不要在孩子奔跑活动时喂食;让酒精、酒类饮品远离孩子,孩子皮肤有损伤时不要用酒精擦拭;化学物品包括化妆品、药品、洗涤用品、洁厕剂等,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
四是预防窒息。告诫孩子不要在橱柜、窗帘里玩耍;不要将马夹袋套在头上或掩住口鼻,不要在被子里玩捉迷藏;可缩短百叶窗的拉绳和固定拖线板的线;低龄儿童的围兜带子不宜过长;婴幼儿放在床上或沙发上时,一定要密切照看,周围不要放置布、毛绒玩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