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T筛查的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大幅提高,肺结节定位技术成为早期肺癌精准切除手术的必要环节且关键性技术。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成兴华从临床热点和患者痛点入手,研发出“沉浸式数字化智能肺癌介入导航器”,可让患者在无痛情况下实现精准肺结节定位,既优化了手术流程,提升了手术质量,更显著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为实现肺小结节的精准切除,很多患者不得不经历一项“酷刑”——定位。简单地说,就是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在CT引导下,由医生将穿刺针经皮刺入肺内的小结节附近,为手术切除做标记。这一过程疼痛较为明显,需要反复进行CT扫描,让很多患者苦不堪言。
为寻找替代之法,成兴华带领团队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最终确定采用“混合现实联合数字孪生技术”,以实现肺小结节的可视化无痛精准定位。
经过多年努力,这项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其运用可贯穿肺结节手术的全周期,被用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
术前,医生在门诊时可用它来为患者讲解病情,通过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像,患者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肺结节的位置、大小等信息,让医患沟通更为顺畅。
术中运用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所在,医生可以用它来为患者做更为精准的穿刺定位,且可直接在患者全麻后进行,让患者毫无痛感,且降低并发症风险。研究显示,与传统定位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的操作时间减少35%,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下降35%,穿刺精准度提高40%。术后,它可被用于疗效观察和随访等环节。
这项从临床需求和患者痛点“孵化”而来的先进技术,还有着非常广阔的研发和运用空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它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安全、无痛、优质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