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解读内镜报告的“秒懂通译官”、辅助医生并预警风险的“手术智囊伙伴”、会“思考”懂“调度”的“科室大管家”……今天,集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全球首个基于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镜观”,在“2025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中日ESD论坛”上正式亮相。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等出席发布仪式。
据介绍,“镜观”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大数据、AI技术与医疗资源的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通过整合超百万例内镜影像,构建消化内镜多模态基础模型,并依托国产自主AI芯片实现医院端侧安全部署,形成“感知-决策-执行-进化”的完整智能链。
“镜观”的第一重身份是患者的私人医疗顾问,除了详细解读报告、为患者答疑解惑之外,还通过知识图谱及专病数据库,让患者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它的第二重身份是医生的“手术智囊伙伴”,通过“镜观”搭载的眼动和语音交互功能,医生可以在手术中实时获取病灶分析;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医生只需要查缺补漏和最终确认,使文书时间至少缩短50%;系统还搭载了诊疗规范库,能智能预警操作风险,为基层医生提供三甲级水平的实时指导。“镜观”的第三重身份是辅助医院管理决策的“大管家”,通过“管理驾驶舱”进行数据资源整合、智能分析,实现科室运转的精准调控。而在安全性方面,做到了“数据不出院”的安全架构,可在基层医院快速部署。
未来三年,该平台计划接入全国300家医疗机构,培训2000名基层医生,助力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化与诊疗能力普惠化。随着“镜观”生态联盟的落地,一个以患者为中心、数据为驱动、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医疗新模式正加速成型。
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消化内镜盛会,本次大会以“智镜无界·共塑健康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全球超5000名专家学者,通过17个分论坛、90场主题报告及全天候手术直播,展现消化内镜从“超级微创”到“数字智能”的跨时代跃迁。
大会还首次与全球规模最大的内镜视频教学平台Endoscopy on Air合作,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团队通过该平台向欧美地区实时转播6台高难度手术(如肠镜下阑尾切除术等)。此次合作不仅为海外医学同仁提供了观摩中国内镜手术技术的宝贵机会,更成为展现中国医疗水平的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于2025年4月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消化内镜协会(ESGE)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蔡明琰副主任医师团队历经7年自主研发的“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切开刀(ALL IN ONE snare probe)”荣获2025年新器械创新奖(Innovation of the Year 2025 New Device Award)。这是该国际权威奖项自设立以来首次授予中国医疗机构自主研发的内镜器械,彰显了中山医院在内镜微创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ESGE新器械创新奖评选标准极为严格,每年仅有一个产品能获此殊荣。长期以来,内镜下切除手术主要依赖进口医疗器械,不仅价格昂贵,且复杂手术需要频繁更换多种器械。针对这一痛点,中山医院团队成功研制出这款集标记、黏膜切开、圈套、注射、氩离子凝固技术(APC)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电圈套切开刀,并获得发明专利。
ESGE研究委员会主席Lorenzo Fuccio教授在颁奖现场表示:“这款器械具有革命性意义,将显著降低多种内镜手术的成本,其临床应用范围还有望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