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等23家学协会共同举办的2025年中国麻醉周学术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该活动以“生命之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为主题,设12场主论坛与9场分论坛。来自全国的麻醉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了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麻醉学科发展方向和未来愿景。
从手术到疾病全程,麻醉学科边界拓展
在麻醉学科的转型过程中,其技术与功能拓展的关键方向备受关注,在此次学术活动中也成为了与会专家的关注焦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俞卫锋教授指出:“麻醉的价值,远不止于手术本身。它不仅要保障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更对其术后康复、疼痛管理,乃至长期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俞卫锋教授
在俞卫锋教授看来,麻醉学科的转型重点是从手术室内拓展到手术室外,不仅要保障患者围术期的安全,甚至还应该包括近期康复和远期转归。在这一过程中,麻醉技术得到了显著拓展,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减少创伤、降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并确保安全,都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常委郭向阳教授强调,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医生工作的结束。麻醉科不仅是手术中的保障力量,更是术后康复的重要支撑,工作重心正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术后的加速康复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学科建设,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麻醉科作为手术科室的重要支撑,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缪长虹教授指出,麻醉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医疗质量,二是提高医疗效率,三是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安全是首要任务。无论在哪一级的医院,保障患者安全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缪长虹教授
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医师的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公立医院发展的整体进程与成效。
缪长虹教授强调:“在此背景下,麻醉科需要提升医疗风险防控能力,尤其是针对疑难病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这不仅能支持外科医生开展高难度手术,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其次,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对药品和耗材的依赖,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价值和技术含量。”
麻醉安全评估: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麻醉安全在围手术期安全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危重患者增多,术前评估变得更为复杂。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以及全身衰弱、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对术中麻醉管理和术后康复提出了巨大挑战。对此,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主席、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候任主委王天龙教授建议,麻醉科不能单打独斗,需要联合多学科开展一站式术前评估,优化患者的全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这是未来麻醉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姚兰教授强调:“麻醉医生一定要关注和重视老年患者,严格的术前评估是整个手术麻醉方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让患者和术者更有信心。”
北部战区总医院、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ERAS学组(筹)组长刁玉刚教授认为,手术和麻醉本身并非目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患者围术期全流程管理,减少患者应激和损伤,让患者尽快从手术中恢复过来。在落实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麻醉的管理要实现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的全覆盖,才能实现患者损伤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米卫东教授认为,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麻醉学科也在不断创新。人工智能将成为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工具,在提升麻醉医疗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缪长虹教授表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麻醉医生不仅要为手术及各类诊疗性操作提供安全、无痛、舒适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麻醉学发展,麻醉的应用范围已远远超出了手术室,每一位麻醉医生都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与创新,用新的知识和技能去拓宽生命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