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67岁的黄老伯感到全身无力,体温飙升至39.4度,紧急前往附近医院求医。初步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未见其他异常。经静脉输注抗感染药物后,他的体温恢复正常,当晚便返回家中休养。之后几天,尽管仍有低烧,但黄老伯认为自己身体一向硬朗,未再就医。然而,在发热后的第十天,黄老伯突然感到下腹部和腰背部剧痛,意识到情况不妙,他立即前往仁济医院急诊科就诊。胸腹主动脉CTA扫描显示,黄老伯患有腹主动脉瘤,伴瘤壁周围渗出。根据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医生判断黄老伯极可能患有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并存在破裂的风险!迅速安排他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瘤壁感染,介入治疗无计可施
腹主动脉瘤极其凶险,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将直接危及生命。更棘手的是,由于瘤壁存在感染,微创介入治疗不适用。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一直被认为是血管外科领域中的“绝症”,因为存在感染,所以人工血管和覆膜支架不再适用。面对这一难题,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岚迅速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最终决定采用开放手术,切除感染的腹主动脉瘤,并利用自体血管重建腹主动脉。
根据黄老伯的具体病情,赵意平主任医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手术方案:“腹主动脉瘤切除+后腹膜清创+移植双侧股浅静脉重建腹主动脉”。此手术在血管外科中属于最为复杂和困难的一类,不仅手术本身风险极高,围术期并发症也较多。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赵意平与手术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的专家们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讨论,详细规划了术中和术后各项准备细节,并获得了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拆弹+拼接血管”再造腹主动脉
在麻醉科团队的保障下,赵意平带领的手术组“兵分两路”:一路在黄老伯双侧大腿内侧做长切口,完整取出双侧股浅静脉,缝合拼接成一根近端共同动脉干且带有两条长25厘米分支的组合血管。另一路经腹部正中长切口进入腹腔,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发现,腹主动脉瘤位于肾下2厘米处,瘤壁呈黑褐色,直径达6厘米,瘤壁增厚,与后腹膜及周围组织严重粘连。瘤腔部分管壁已破裂,所幸被周围组织包裹而未发生大出血,周围组织呈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并有白色脓性渗出物。经过耐心细致的钝性和锐性分离,最终成功切除了整个瘤体及其周围的感染组织。
接下来,医生们对多支腰动脉进行了缝扎止血,彻底清理了残余感染灶。随后将组合血管主干与肾下腹主动脉残端进行吻合,两个分支分别与双侧髂总动脉完成端端吻合,重建腹主动脉。术后两天,黄老伯转回了血管外科病房。术后一个月复查动脉CTA显示,股浅静脉组合血管与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匹配良好,后腹膜没有异常渗出,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黄老伯的成功获救不仅展示了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对复杂病例的治疗水平,也说明了即便在腔内介入治疗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开放手术依然是血管外科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