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实施一周年成绩斐然

有财政经费支持的健康科普专项达382项、《健康脱口秀》传播人次超28亿、《上海市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触达人群超690.6万、近80万个灭蝇笼等病媒防制设施遍布全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健康积分奖励机制、在全国作为引领城市之一推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系列标识及设置规范、全国《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综合测评第一……全国首部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融合立法的条例——《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一周年之际,记者从市爱卫办获悉,本市坚持健康优先,通过“制度创新、细节落实、数智推进”三大方面,跨部门合作、全社会动员,强化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的法治保障,确保《条例》落实覆盖全体市民,持续提升广大市民的健康获得感。

image.png    

       “七措并举”,积极探索制度创新

2023年11月,我国第一部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融合立法的《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通过“强调社会健康共治、推进城市健康共建、倡导全民健康共享”,推进爱国卫生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的转型,进一步完善爱国卫生工作法治保障,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制度建设。一年来,上海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协同发力,“七措并举”积极探索各项制度创新。

一是建立病媒防制常态化工作制度。加强对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监督,组织开展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机构备案,目前300余家机构已在相关区卫生健康委完成备案。在市、区二级爱卫会组织下,明确街镇、各类单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病媒生物的日常防制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制定病媒生物防制专业机构备案和执法处罚裁量基准等相关规范性文件,推进《社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实施要求》等地方性标准项目建设,做好与市场监管、卫生监督等部门相关执法事项的衔接。

二是制定中小学生、婴幼儿营养餐标准。组建《学生营养餐供应要求》标准起草组,开展供给侧学生午餐营养状况调查。根据调研结果,重点制定中小学生营养餐的合理搭配、安全供应、规范管理、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要求,指导和规范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开展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系列标准研制,制定满足不同年龄段在校学生营养需求的食谱指南,引导学生科学营养就餐。《学生营养餐供应要求》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发布。同时,组织专家组制订婴幼儿营养餐标准。

三是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健康积分奖励机制。上海市爱卫办、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共同制定《健康积分制建设方案》,将在杨浦区和青浦区开展健康积分制试点工作,对市民参与健康教育、体育健身和健康管理等活动予以积分奖励,探索健康管理全新模式。

四是健全健康科普知识供给发布传播机制。加强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建设与管理,探索建立市、区、医院三级科普专家库架构,更好发挥上海30万名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主力军”作用。推动《上海市健康促进医院建设规范》正式成为地方标准,强化400余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实现院内院外联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完善本市健康科普“三单一机制”,继续发布“医疗机构健康科普影响力榜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科普影响力榜单”“医务人员个人健康科普影响力榜单”。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机构建设。全国首档大型健康科普电视脱口秀节目《健康脱口秀》持续突破,前三季获得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健康行业广大健康工作者踊跃参与,辐射全球华人圈,全网曝光人次超过28亿,跃升全国现象级健康科普品牌。

五是建立健康科普人才培育制度。率先在全国推出由财政经费支持的健康科普和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计划,2024年度首次推出面向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健康科普专项”,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健康科普提供政策支持。目前科普专项、科普引领人才、科普青年英才合计立项382项,进一步加强健康科普能力建设,遴选高素质专业化健康科普人才,增加健康科普优质资源供给。

六是构建控烟管理协同参与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建设成效。完善戒烟门诊、戒烟热线、社区戒烟干预、线上新媒体戒烟等戒烟服务网络和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聚焦重点难点场所。鼓励市民通过“控烟热力地图”提供问题线索,并鼓励医疗机构开设戒烟门诊,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戒烟服务,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服务时应形成首诊询问吸烟史制度,劝阻有烟草依赖的患者戒烟,并提供个性化戒烟咨询和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出台相关配套诊疗规范,提升戒烟干预专业能力,完善网络体系建设。

七是创新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区全覆盖工作成果,完成国家卫生镇全覆盖任务目标,完善卫生创建长效管理和动态管理机制,全面促进国家卫生城镇管理水平提升。创新开展上海市卫生健康街镇建设,全市遴选40个街镇探索开展首批试点,把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推进国家卫生城镇转型升级,推动卫生创建向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环境治理水平、提高健康社会综合治理能力转型,加快推进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区全覆盖,2023年国家卫生镇比例达到92%,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在全国爱卫办开展的健康城市评价中,上海9个区名列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城市(全国40个)。同时,建立健全单位卫生健康管理制度,强化职业人群健康促进主体作用,普及爱国卫生合格单位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健康促进单位建设体系,形成以机关、医院、学校和各行业为主的健康单位建设工作网络,研究细分人群的单位健康促进模式并推广。

“四方聚力”,健康细节落实落地

《条例》实施一年来,上海注重从健康细节落实,从重点人群出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牢牢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

首先,聚焦学校健康细节。推动教育部门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设计身心健康板块,反映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将学生参加健康教育经历及表现水平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校每学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4个健康教育课时,持续推进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活动课、班团队会、专题活动。落实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将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各区、学校绩效考核评价。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全面落实各学段课时要求,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运动不少于2小时。

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细节。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教育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其功能。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发放《上海市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40万本纸质书通过各街镇东方信息苑点位配送给市民,读本有声书在喜马拉雅APP上线,电子书同步在健康云APP、友赞微商城、微信读书和“沪小康”微信公众号等推出,读本相关视频、音频通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传播,合计触达人群超690.6万。

此外,注重健康生活习惯细节。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系列标识及设置规范,并结合已征集社会公开意见修改。红色标识提示市民添加糖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橙色标识提醒市民“控制添加糖摄入≤25克/天”,绿色标识指导市民选购时“查营养标签,注意糖含量”,优化消费选择,理性选择饮品。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登革热传播流行风险,结合爱国卫生月、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迎国庆、迎进博”等爱国卫生活动,进一步强化防蚊灭蚊为重点的季节性病媒生物防制。在夏秋季蚊虫高峰期,结合监测频次每隔20日开展一轮全市范围的蚊虫集中控制行动,重点关注社会大型活动或人流频繁的区域、蚊密度出现异常情况的街镇和市民巡查或投诉反应问题较多的场所,强化社区公共环境蚊虫孳生地巡查处置,维护好“四害”防制设施,对成蚊蝇密度较高的区域开展集中消杀控制。据统计,累计发动单位32059个次,参与人员26.9万人次,整治环境85229处,清理积水近16万处。在夏秋季防灭蚊行动中,累计开展10轮蚊虫集中控制行动,出动专业人员近5.5万人次,控制重点区域32815个,投药控制积水近145万处次,对近9万处环境开展消杀控制,消杀面积4800万平方米。

“三箭齐发”,示范引领数智推进

一年来,上海以深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与时俱进,通过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三箭齐发”,积极推动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病媒生物防制管理数字化治理转型。自2021年1月全面启动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以来,在市经信委大力支持下,基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病媒生物监测信息系统”推进升级为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1.3万处社区公共场所和近80万个防制设施、孳生地等日常管理要素信息化、可视化和动态化,已基本完成集疾控监测、日常维护、社会监督、应急处置、事件管理和资料共享等为一体的“上海市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系统”建设。同时,推进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在市大数据中心支持下,完成“卫生健康行业专业管理系统-上海市爱卫健促子系统建设项目”立项,目前完成集公众活动、健康自管小组、健康积分、问卷调查、点位导览、效果评估和业务管理七大模块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融入随申办、社区云等社会公众参与平台,正在杨浦、松江区部分街镇试运行。

同时,上海率先开展健康上海建设指数构建。上海位居全国《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综合测评第一,并在健康服务和健康产业两项指标上均位列第一,为持续评估健康上海行动实施成效,推动实现2030年健康上海发展目标,本市开展健康上海建设指数构建,旨在运用科学的综合测量评价方法和技术构建一个能够全方位追踪评估健康上海建设成效的“动态指示仪”,对照目标,评估进展、寻找差距、明确方向。分析发现,近年来,健康上海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和推进医学科技创新、推进健康治理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卫生资源配置处于较高水平。

此外,上海大力推进健康促进融媒体中心和“上海健康频道”建设。联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一次采集、核心编辑、多元发布、全网传播”,打造优质健康科普的“中央厨房”,建立科普展示、互动体验和教学实训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将用户画像技术与科普资源标签自动生成技术结合的精准健康科普模式,构筑上海健康科普旗舰号,实现全市健康科普“统一入口”。

今后,上海将深入贯彻《条例》,进一步深刻认识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融合的新形势、新内涵,以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新发展、新成效,提升健康上海能级,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健康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健康融入万策,持续完善公共卫生群防群控机制,不断提升2500万市民健康获得感与城市软实力,为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奠定坚实基础。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