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领衔的《肺癌精准诊疗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癌症榜首。探索并建立针对肺癌早期复发与转移的有效预警机制,以及开发能够精准预测治疗响应的新技术,已成为当前肺癌研究领域亟待攻克的核心课题。

2024年10月23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领衔的《肺癌精准诊疗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项目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08376b21a7c08f831b07abec3089fe8.jpg       项目建立肺癌治疗疗效的精准预警新技术构建肺癌精准治疗新模式建立肺癌多学科转化研究新范式

对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建立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新模式。项目组在肺癌患者围术期探索了一种创新的免疫治疗模式,结果证实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能降低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比例达43%,近25%的患者在接受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测显示未见癌细胞残留,整体复发或死亡的风险下降60%。2024年1月,这一治疗方案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批准,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对EGFR突变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研究组牵头开展了全球首个相关研究(LAURA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三代EGFR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巩固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从5.6个月显著延长至39.1个月;肿瘤客观缓解率(ORR)从安慰剂组的33%提升至5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实现了从6.5个月到36.9个月的大幅增长,同时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降低了84%。基于LAURA研究的显著成果,全球首个针对EGFR突变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中国方案”得以确立。

对EGFR耐药的晚期肺癌患者,首创“免疫+化疗+抗血管生成”的中国方案。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化疗,这一免疫联合方案能够显著延长EGFR-TKI耐药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9%。这一创新治疗模式在2023年5月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并于2024年1月被正式纳入医保适应证范畴。

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项目组首次证实MET基因的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是肺癌的一种原发性驱动因素,这一突破性发现直接推动了针对该突变类型的1.1类创新药物成功获得上市批准。在此基础上,团队完成了针对一系列罕见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物临床研究,为肺癌的精准治疗开启了新篇章。

同时,该项目成功助推了14项针对肺癌的新适应症获得批准,其中包括9个国家级1.1类创新药物;获得4项发明专利,主导制定了6项国内指南与共识,并参与了5项国际指南及共识的编纂工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呼吸医学》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超过50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此外,项目组还牵头建立了上海市肺癌专病数据库与生物样本库,其相关信息已被国际肺癌分期标准所采纳。项目团队还代表中国参与了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胸部肿瘤病理分型的编写工作。

微信图片_20241024115112.jpg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