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院为帕金森病患者微创植入国产“脑起搏器”

在微创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后三周后,60岁的帕金森病患者范女士终于迎来了“开机”。随着电路接通,规律的电脉冲定向、精确作用于脑中病变核团,双臂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等症状显著改善。

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高亮主任介绍,范女士此番植入的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的脑深部电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不仅可反复充电,更能兼容3.0T磁共振检查,在治疗的有效性、经济性与可及性上均具有优势。

范女士48岁时被确诊患有帕金森病,经过十多年的药物治疗后,“蜜月期”逐渐结束,双侧肢体震颤与肌肉强直等症状日益加重。如今即便服用多种药物,效果也仅能维持两小时左右,尤其到了午后,症状更为明显。

在十院神经外科就诊后,高亮主任综合评估其病情,判断病程已进入中晚期,单纯使用药物效果有限,建议通过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与药物协同发挥1+1>2的作用。

尽管这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技术,但一想到要“往脑子里插入金属导线”,范女士就惴惴不安,再加上对费用等的担心,始终下不了手术的决心。国产脑起搏器于近期获批用于临床,不仅疗效可比肩进口产品,在某些技术指标上还更具优势——可充电、可在不关机状态下接受3.0T磁共振检查、可记录脑细胞放电数据、可感知患者摔倒,更重要是价格比进口产品便宜近1/3。看到如此多的优势,范女士的担忧和疑虑渐渐消除,决定接受手术。

在全面术前检查与充分准备基础上,高主任带领团队开始了微创植入脑起搏器手术。术中,在患者额部颅骨上钻一个直径14毫米的小孔,借助立体定向头架和电生理仪,将直径1.3毫米的电极植入脑部目标核团;然后分别在右侧耳后和右侧锁骨下做3厘米与6厘米的切口,分别埋入电极延长线和电脉冲发生器。

微信图片_20241011153511.png       经过三周的观察与评估,开机条件已具备。为确保万无一失,范女士还接受了3.0T脑部磁共振检查(过去脑起搏器植入患者只能进行1.5T磁共振检查,且检查时须关闭电源)。开机后,医疗团队精准调定电刺激的频率、电压与脉冲宽度,以达到满意疗效。据悉,该设备充满一次电可以连续使用四周,通常建议患者每周充电一次,只需将充电头“贴”在右锁骨下的脉冲发生器上充电一个小时即可。

高亮主任指出,对病程在5年以上(或病程3年以上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微创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已是十分成熟且有效的手段。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在“脑起搏器”配合下,药物用量可减少13%以上,症状显著改善。不过,脑起搏器对非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无效,治疗前需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