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马雄、唐茹琦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日,消化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IF=25.7)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课题组题为Gut Microbiota-Derived Butyrate Induces Epigenetic an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to Alleviate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的研究,揭示了肠菌代谢物丁酸通过调控髓源性抑制细胞功能来缓解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1.png  图片2.png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攻击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汁淤积、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目前已获批的治疗主要以改善胆汁淤积为主。然而,20%-40%的患者对熊去氧胆酸(UDCA)反应不佳,面临肝移植或死亡的高风险。免疫失衡是PBC发病的关键环节,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或可成为PBC治疗的新靶点。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一类未成熟髓系细胞群,在多种病理条件下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马雄团队前期研究发现,MDSCs在PBC患者体内的积累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因此,扩增MDSCs可能成为抑制PBC肝内过度激活免疫反应的有效策略。

短链脂肪酸(SCFAs)是细菌发酵膳食纤维的产物,能够影响宿主的代谢和免疫系统。研究发现,SCFAs还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能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调节性B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马雄团队在本研究中发现,与UDCA应答的PBC患者相比,不应答者体内丁酸水平降低、MDSCs功能受损。

图片3.png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丁酸在调节MDSCs稳态中的关键作用,还提出了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来开发个性化、有效的PBC治疗方法的新思路,为那些对现有疗法反应不佳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仁济医院消化科博士生王睿、住院医师李博,通讯作者为仁济医院消化科研究员唐茹琦、马雄教授和副研究员尤征瑞。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资助。

仁济医院消化科马雄团队多年来在慢性肝病免疫学发病机制及相关转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和病理诊治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帮助患者最大程度获得缓解和治愈机会,提高健康生活质量。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24.05.014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