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教授、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作为全球Leading PI的LAURA研究第一阶段成果。该研究以压倒性的7倍(对比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结果,为Ⅲ期不可切除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开启全球肺癌靶向治疗新纪元。
在肺癌患者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约1/3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处于中晚期(Ⅲ期)。根据是否有手术机会,Ⅲ期肺癌分为可切除、潜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三类。其中,不可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占大多数,病情进展迅速,患者生存期短。
针对这类患者,目前的治疗策略是“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但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两成。另一方面,由于30%~40%的亚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而“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方案对有驱动基因EGFR突变患者的疗效更差,且这类患者较多发生脑转移,现有治疗手段对控制脑转移的效果也不理想。
2019年,全球首个在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NSCLC中采用根治性同步/序贯放化疗后EGFR-TKI巩固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LAURA研究)应运而生。该研究是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担任全球leading PI,联合美国、西班牙、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土耳其等多国相关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在全球范围共纳入216例患者。研究以2:1比例随机分配至靶向药(奥希替尼)组或者安慰剂组,以无进展生存期(PFS)为主要研究终点,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中枢神经系统无进展生存期、安全性等。
此次发布的是LAURA研究的首次分析结果,提示靶向药组(奥希替尼)和安慰剂组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表现上差异巨大,分别是39.1个月和5.6个月,相差7倍。说明运用靶向治疗方案后,可显著提高疗效。此外,该研究还发现,相较于安慰剂组,靶向药组(奥希替尼)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84%,新发病灶发生率明显降低(22% Vs68%),且能明显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的发生(8% Vs29%)。此项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模式的成功,或将改写今后的治疗格局。
“LAURA研究还在继续,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关注这个方案的优化和探索,如该方案对患者总生存时间、生活质量的影响,靶向药的最佳疗程,以及探究该方案对易发生转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情况探讨等。”陆舜教授强调。
在6月6日举办的“全球首个根治性放化疗后靶向治疗新策略”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正一出席发布会并致辞。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致欢迎词,党委书记吴锦华主持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发来贺信。陆舜教授的恩师、胸科医院首席专家、中国肺癌诊治领域德高望重医学名家廖美琳教授,特以视频形式发来祝贺。胸科医院全体院领导、肿瘤科医师代表、陆舜教授学生代表、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