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院士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团队在Science(《科学》杂志)和Cell(《细胞》杂志)上分别发表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突破了既往“以T细胞为核心的免疫治疗”研究模式,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3dfcb52199326de041d94f6a1967e27.png

e9de1c4999eb75fc19636b06a90266e.png研究设计示意图

5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合作单位,在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A blueprint for tumor-infiltrating B cells across human cancers(《人类癌症中肿瘤浸润 B 细胞蓝图》)的论文,系统性揭示了肿瘤微环境B细胞的表型功能异质性、动态分化以及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分析了肝癌、胆管癌、胆囊癌等多个癌种的临床样本数据发现,B细胞可以分为15个不同功能的亚群。其中,一类叫DUSP4+非典型记忆B细胞的亚群能分泌识别自身抗原的抗体,并抑制T细胞的功能,导致肿瘤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和抗癌免疫治疗。这一发现为未来精准调控B细胞、鉴定新的免疫治疗靶点以及开发新的免疫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线索。

cfde0b72c37b053407f024ca2139241.png3f8ee564a156225d739988f37eb55e7.png

研究设计示意图

此外,该团队今年2月在Cell(《细胞》)杂志上发表的Neutrophil profiling illuminates anti-tumor antigen-presenting potency(《中性粒细胞分析阐明抗肿瘤抗原呈递功效》)论文,发现一种特殊的中性粒细胞亚群(HLA-DR+CD74+),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正相关,并能增强T细胞的抗原特异反应且促进形成有利于免疫治疗的"热肿瘤"微环境。研究团队还发现,饮食中富含的亮氨酸对中性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有促进作用;富含亮氨酸的饮食或输注HLA-DR+CD74+亚群的中性粒细胞都能够增强PD-1单抗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提示未来可以通过饮食干预等方式来增强患者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力,提高免疫治疗疗效。

免疫治疗是依靠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治疗的局限性,免疫治疗需要个体化的新策略和联合治疗方案。

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高强教授指出,B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相关研究不足,其在临床应用上的进一步拓展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广泛参与人体免疫的各个重要环节。但鉴于其半衰期短且细胞脆弱,目前鲜有大规模系统研究,使得中性粒细胞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争议焦点。此次研究的重要发现,不仅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更为提高免疫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关键线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表示,中山医院已成功构建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中山模式”和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进一步提升医院在解决复杂疑难病症方面的能力与水平。生物医药是科创重要领域,中山医院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布局。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