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王建设教授说:探寻遗传性胆汁淤积症的“致病元凶”(内附视频)

王丽云 大众医学杂志
2023年02月24日 03:27

图片

本刊记者  王丽云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教授 王建设



图片

项目介绍

科技进步与人民健康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 19DZ2332700)



随着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的普遍应用,人们生活水平、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肝脏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肝病患儿逐渐减少,非感染性慢性肝病患儿逐渐增多。

图片

十余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建设教授团队专注于遗传性肝病,特别是遗传性胆汁淤积症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发现并报道了多种遗传性胆汁淤积症,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多种新的基因缺陷类型,并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治疗,使许多患儿得以长期无病生存。由王建设教授领衔完成的“遗传性胆汁淤积症临床及基因变异特征研究”项目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什么是胆汁淤积症?

导致遗传性胆汁淤积症的“元凶”有哪些?

发现致病基因后,能给患儿的治疗带来“光明”吗?

且听专家分析。

图片

项目名称:

遗传性胆汁淤积症临床及基因变异特征研究

荣获奖项:

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图片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  免费收看:王建设教授说“遗传性胆汁淤积症”


胆汁淤积是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最常见原因。据国外文献报道,婴儿胆汁淤积的发生率为1/2500~1/5000;我国缺乏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其发生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

专家提醒

图片

新生儿在出生后2周内可出现皮肤发黄等症状,之后会慢慢消退,医学上称之为生理性黄疸。如果宝宝出生2周以后,黄疸仍然没有消退,或者退而复现,家长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让其接受相关检查,排除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胆汁淤积是原本应该通过胆道系统排入肠道的胆红素、胆汁酸等物质蓄积在体内所致,临床表现为黄疸、胆红素或(和)胆汁酸升高。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以ALP(碱性磷酸酶)或GGT(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为主的肝损伤,最终可发展为胆汁淤积症。

在儿童肝病中,婴儿期胆汁淤积症是导致患儿需要肝移植,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遗传因素是引起婴儿期胆汁淤积症的重要原因,也是成人期肝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图片

王建设教授介绍,

在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中,胆道闭锁约占1/3,存在明确基因缺陷的约占1/3,不明原因的约占1/3;根据是否伴有血GGT升高,胆汁淤积症又分为低GGT型和高GGT型,低GGT型几乎都存在基因缺陷,高GGT型中也有部分由遗传因素引起;遗传性胆汁淤积症多为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数量众多、功能复杂,涉及胆固醇和胆汁酸合成、转运、代谢等多个方面,明确致病基因后的个性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01


聚焦基因突变,

发现多种遗传性胆汁淤积症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传性胆汁淤积症及其相关基因陷被发现和认识。自2003年开始,王建设教授团队即开展已知遗传性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治疗,在国内率先诊断并报道了一系列遗传性胆汁淤积症。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聚焦发现新致病基因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一些疾病新表型,使我国婴儿期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王建设教授团队在国内首先报道Alagille综合征病例系列,并提示Alagille综合征是我国婴儿期慢性胆汁淤积症的重要原因。2012年,他们又在国内首先报道针对Alagille综合征病例JAG1基因的检测,并对其基因突变谱和特征进行了分析。2014年,该团队在国内首次报道了2例ARC综合征(关节挛缩-肾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综合征)。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FP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目前分为1~6型。其中,ATP8B1基因缺陷引起的PFIC 1型和ABCB11基因缺陷引起的PFIC 2型约占2/3。2010年,王建设教授团队通过检测ATP8B1基因,在国内首次确诊并报道PFIC 1型病例系列,并与PFIC 2型进行比较,发现肝脏组织学检查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同年,该团队在国内首次报道PFIC 2型病例系列,并指出ABCB11基因变异在中国患儿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基因变异类型多样,基因突变谱和其他地区不同。2012年,该团队在国内首次确诊并报道3例PFIC 3型患者。2017年,王建设教授团队鉴定了MYO5B基因缺陷引起的低GGT胆汁淤积症谱系,被国际公认为PFIC 6型。其后,该团队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USP53缺陷病。他们从百余例遗传性低GGT胆汁淤积症病例中,筛选出44例遗传学病因不明的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最终发现5个患儿存在USP53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双突变”现象。这5名患儿的父母没有胆汁淤积症,但各携带了1个突变基因,并遗传给了患儿;患儿的其他健康兄弟姐妹只携带1个或没有携带该突变基因。在随后的临床工作中,该团队又陆续确诊了2例USP53缺陷病患儿。


02

明确诊断,

为治疗和再生育指引方向


王建设教授团队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对遗传性胆汁淤积症的认识,有助于儿童各种类型胆汁淤积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几年来,他们诊治了几千例胆汁淤积症患儿。

图片

王建设教授指出,

虽然部分胆汁淤积症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明确诊断仍然意义重大,可以为患儿的治疗和患儿家庭的再生育指引方向。


首先,不同基因缺陷所致的胆汁淤积症的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胆汁酸合成缺陷患儿使用鹅去氧胆酸治疗既简单又有效,王建设教授团队于2011年确诊并报道了国内首例胆汁酸合成缺陷1型患儿,2012年在国内首先报道了2例胆汁酸合成缺陷2型患儿,采用鹅去氧胆酸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获得长期无病生存;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FPIC 1型患儿可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提示应评估患儿甲状腺功能,并给予针对性治疗;Citrin蛋白缺陷(SLC25A13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过饮食控制(如去乳糖饮食、补充富含中链脂肪酸食品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及对症治疗,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在1岁内消失;等等。

其次,终末期遗传性胆汁淤积症患儿接受肝移植手术以后,疗效差异很大,而明确病因有助于预测肝移植的效果。比如:PFIC 2型患儿无肝外长期病变,且肝癌发生率高,肝移植效果好;PFIC 1型患儿常伴有肝外表现,肝移植后并不能改善肝外病变,且患儿常发生胆汁性腹泻(肠道不耐受),移植的肝脏很快会发生脂肪肝,若能在肝移植后进行胆汁转流术,则有助于预防或减轻腹泻。

此外,明确诊断对生育过遗传性胆汁淤积症患儿的家庭而言,也十分重要。若患儿父母有再生育计划,可借助产前诊断、第三代试管婴儿等技术,避免“重蹈覆辙”,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







精彩文章回顾

周彩存教授说:精确诊断、精准“施策”,“降伏”肺癌(内附视频)

赵维莅教授说:团队“作战”、分型而治,为淋巴瘤精准诊疗助力(内附视频)

亓发芝教授说:创新技术,解决复杂创面修复难题(内附视频)

吴焕淦教授说:古老灸法的传承与创新(内附视频)
刘学源教授说:远离痴呆,把握“黄金干预期”(内附视频)
周梁教授说:为喉癌患者带去“声”的希望(内附视频)
徐文东教授说:中国原创“颈7神经移位术”开创“上肢瘫”治疗新天地(内附视频)

沈柏用教授说:胰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未来可期”!(内附视频)

程树群教授说: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也能治!(内附视频)

房静远教授说:胃肠癌预警、防治中的新发现(内附视频)

为眼肿瘤患者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

卢奕教授说:为先天性晶状体疾病患儿开创新“视”界(内附视频)

夏强教授说:为肝衰竭患儿“移植”希望(内附视频)
王卫庆教授说:揭开内分泌肿瘤的神秘面纱(内附视频)

李世亭教授说:与脑神经疾病“过招”,创新是“利器”

龚学忠教授说:解毒化瘀 ,挽救“受伤”肾


订阅2020全年《大众医学》杂志(挂号寄送),请点下图↓

图片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新刊

图片


▸ 微信号:popularmedicine

▸ 快速关注:点击题目下方小字“大众医学”

▸ 投稿合作:744673767@qq.com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网上订阅全年杂志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众医学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