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40天,完成救治新冠重症患者工作! 上海仁济医院全面恢复常规诊疗秩序


“感谢全科医学科团队以及仁济医院,拉着我闯过了鬼门关。”2月6日,63岁的赵先生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外科5楼病房全体医护人员送上一面锦旗,稍后他将在家人的陪伴下,返回家中。伴随着赵先生顺利出院,这一临时转换的新冠患者收治病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将恢复原本收治专科患者的功能。

 

住院38天,连闯2道鬼门关

 63岁的赵先生于2022年12月31日因呼吸衰竭紧急送入仁济医院ICU治疗,入院时肺部浸润面积超过60%,血氧饱和度低于93%,同时伴有高热,医生判断符合新冠重症的标准。随后,赵先生被紧急转入ICU接受治疗,通过高流量吸氧、清醒俯卧位通气以及抗病毒、抗炎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于2023年1月10日转入外科5楼病房。

转入5楼病房后,赵先生因肠道艰难梭菌感染多次出现腹泻症状,病情再次加重,出现了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再加上患者有结肠癌术后史,慢性乙肝及肾功能不全,继发肝、肾、血液系统等多个脏器发生功能障碍。如此多疾病叠加,赵先生再次出现低氧饱和的症状。经过全科医学科以及重症医学科专家的全力救治下,赵先生接连顺利闯过“感染关”、“休克关”两大难关,病情稳定,可以正常呼吸。

2月6日上午,赵先生在妻子和儿子的陪同下即将顺利出院。临行前,赵先生一家向5楼全体医护人员送上一面锦旗,同时还有一封塑封好的感谢信。 

mmexport1675777697871.jpg

坚守40天,他们回归日常工作

 2022年12月29日,仁济医院外科大楼5楼骨科五官科病房转为急诊病房,主要收治新冠重症患者,由全科医学科团队负责救治工作。40天里,该病房共收治急诊重症患者91人,住院病人中年龄最大96岁,最小20岁。这些病人中,60岁以上患者有80人,占87.9%;80岁以上31人,占34%。

该病房最后一名患者赵先生今日(2月6日)出院,也标志着5楼骨科五官科病房这一临时急诊病房完成了它的责任与使命,此次来病房支援的10名全科医生将回归到日常诊疗工作中。接下来,全科医学科的医生将继续发挥三甲医院全科医学科临床及教学功能,加强对社区医院的指导与合作。

据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牟姗介绍,这些临时转换的急诊病房自去年12月收治合并有基础疾病的新冠感染患者至今,已有1个多月的时间,大部分病人已康复出院,少部分转外院或专科病房继续治疗。

“随着疫情高峰过去,我们也将回归到正常诊疗工作中。”牟姗透露,仁济医院门急诊诊疗工作恢复进展顺利,“以上周为例,我们的门诊量、手术量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成,现在在院患者量已超过3000人,日手术量也将近400台。”此外,因疫情防控设置的缓冲区、隔离区,现在已经全部打通。

面对可能出现的新冠感染,仁济医院已经做好了相应预案。“我们始终保持着平战结合的工作节奏,感染楼将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收治新冠感染患者。”牟姗说。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