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卒中症状 尽早识别救治

2021年10月29日是以“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为主题的第十六个“世界卒中日”。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升高。正确识别、及时救治、尽早康复,是脑卒中患者能否良好恢复的关键。10月28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科普基地承办的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邀请华东医院神经内科魏文石主任医师和康复科安丙辰主任医师,为社区居民普及脑卒中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微信图片_20211029154524.jpg

准确识别脑卒中 为救治赢得时间

神经细胞在血流完全中断、缺氧的情况下,最多存活5~8分钟。因此,快速、准确识别脑卒中,对患者的救治和日后的恢复极其关键。

魏文石介绍,脑卒中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言语、活动和平衡障碍。言语障碍,即说话口齿不清,前言不搭后语,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或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活动障碍,包括两边脸不对称、一侧嘴角下垂、平举时一侧手臂下垂、手臂麻木等;平衡障碍,即失去平衡,不能走直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一旦出现以上1~2种症状,家属就应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医救治。魏文石提醒,在等待急救车时,身边人可以对患者做一次简单检查。如果患者意识不清,首先要摸一下他的脉搏,如果摸不到,说明可能存在心跳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如果伴呕吐,应为其清理口腔异物,并使其保持侧卧位,以保持气道通畅。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测量1次血压,若血压高达190~200毫米汞柱,提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很高,应让患者口服一次降压药(注意不要舌下含服)。同时,应解开患者的上衣纽扣,以便后续救治的展开。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魏文石强调,脑卒中患者一旦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窗,会丧失快速恢复的机会,造成残疾,甚至失去生命。因此,脑卒中患者必须第一时间送医救治。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建设工作,许多医院都具备静脉溶栓的急救能力。目前,上海各大医院的绿色通道能够将脑卒中患者自入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内,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上海许多三级医院已经可以开展动脉取栓治疗。魏文石介绍,若血栓导致颈动脉阻塞、药物无法溶解血栓,或发生脑卒中的时间已超过6个小时,可进行动脉取栓手术,其有效救治窗口期延长至8个小时;若血栓堵塞的是支配脑干和小脑的基底动脉,在发病后12~24小时取栓也同样有效。”

 尽早接受康复训练 实现功能恢复最大化

安丙辰介绍,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临床上,不少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康复治疗要等待患者出院后才能开展,以至于不少患者在病后1个月甚至3个月,才开始接受康复治疗。”安丙辰坦言,“很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

实际上,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继续发展后的48小时内,就可以开始接受康复治疗。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的康复治疗最有意义,肢体功能改善程度最大,这段时间也被称为“脑卒中康复的黄金期”。目前,上海许多医院已在ICU或急诊开展康复治疗。

不过,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时也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由于担心留下肢体残疾,很多脑卒中患者己制订了过于严苛的康复训练计划,反而影响了康复效果。有的患者把“能走多远”当作衡量康复效果的标准,其实,病侧肢体力量很薄弱,不足以支撑正常行走。病侧腿要想支撑身体重量,只能尽量绷直,从而使膝盖过度向后延伸,长此以往会造成膝关节磨损。

安丙辰提醒,长时间、超常规、超负荷的运动训练,运动量、运动次数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时,会引起全身性疲劳,以及局部肌肉、关节的损伤。脑卒中后的康复必须遵医嘱,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