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造福患者,用“金点子”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转化创新发明专利25项

在今天(5月20日)下午举办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二期“专利沙龙”上,中山医院成功转化创新发明专利25项,涵盖肝外科、心内科、内镜中心和内分泌科等学科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代表医院与专利受让企业举行现场联合签约。

微信图片_20210520162743.jpg

       本次专利沙龙还设有“创新基金”擂台赛,项目申请人就各自领域的创新发明“打擂台”,争取资金资助,并遴选优秀项目进行 “金点子全网播”,让医务人员将自己在医教研过程中诞生的“金点子”通过网络平台广为展示。

樊嘉院长表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是中山医院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国家和上海市对医院的期望。中山医院长期以来鼓励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明创造,做一名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医生”,通过科研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救助更多病人。

微信图片_20210520163236.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介绍,为提高年轻医生和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助推临床创新“最初一公里”,医院科研处于2009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到今年已有12个年头。今年,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尽快达成产学研合作,中山医院对“创新基金”进行全新改版,根据发明成果处于产品化的不同阶段进行资助,分为孵化、培育、助推三个类别,以期帮助发明人更好地打造创新样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山医院对获批资助的创新基金项目提高了准入门槛,项目须以转化为目的,与企业签订知识产权转化协议为验收标准。

近年来,中山医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研创新的措施,不仅为医院和发明人创造了经济利益,真正实现让医务人员的智慧造福病人。医院通过创新专利管理制度,简化专利申请流程,让更多有“金点子”的年轻人能投身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去,助力高质量专利转化。

中山医院科研处成果管理科科长程蕾蕾介绍,“金点子”发明离不开医生在临床中的“奇思妙想”,也离不开医企之间“以病人为中心”的合作模式,即医者将临床上遇到的难题,依靠创新思路,投身科学研究,再与企业共同设计改良创造出合适的专利产品,举办沙龙的初衷即是如此。

经过激烈的角逐,共计33个项目获得本次创新基金资助,如“一种预测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反应和术后生存的免疫基因预测模型及微阵列芯片试剂盒” “专利新药候选物——复方氨基酸双肽注射液临床前研究”“人工智能在消化内镜诊疗全流程中的转化应用研究”“基于多维数据融合分析的智能流调与住院陪护管理系统”“一种颈动脉斑块腔内冲洗导管”“医用消毒湿巾制备机”等,从新药研发到器械改良,从疾病检测到人工智能,中山医院医务人员灵感迸发,创新思维层出不穷。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