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8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版)》及一款基于该诊治指南开发的辅助病例决策的“小程序”正式发布,实现了乳腺癌诊治指南从“阅读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乳腺癌诊治的规范化水平。
规范治疗:提升乳腺癌疗效“法宝”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随访资料显示:2008~2015年,0期~Ⅲ期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85.5%,乳腺癌原位癌5年生存率高达97.9%,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5%和61%,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表示,疗效背后是对乳腺癌诊治规范的严格遵守。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仍有许多患者因为诊疗不规范导致疗效打折扣。期望通过《2019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的推广,进一步规范乳腺癌的诊疗行为,让更多乳腺癌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近些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将自身积累的乳腺癌诊疗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为进一步完善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贡献了诸多“复旦肿瘤”的经验和标准。比如,以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例,既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一般持续5年。但在《2019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中,我们建议对Luminal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接受更长时间的内分泌治疗,以减低复发风险,因为临床研究发现该类型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较高,5年后,甚至10年后仍有可能发生复发和转移。
值得一提的是,在会议当天,邵志敏教授、徐兵河教授、江泽飞教授三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原创性研究成果先后发布,相关重要研究成果也有多个被写入此次更新的诊治指南。
从“绝症”变成“慢病”,乳腺癌康复、随访被写入指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已经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得以长期生存。“出院后多久随访一次?”“饮食上有没有忌口”“术后可以做哪些运动”等,这些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及家属极为关心的问题,也被《2019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纳入其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在本次诊治指南修改过程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将乳腺癌的康复和随访纳入其中,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对乳腺癌患者而言,康复和随访与治疗同等重要,必须予以重视。其次,将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防治、营养、运动、居家护理、社会心理支持等行为和内容写入指南,有助于实现康复和随访的同质化和规范化。
从“阅读型”到“应用型”,小程序赋能指南推广、“落地”
在大会现场,一款基于《2019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开发的辅助病例决策的“小程序”正式上线,使指南从“阅读型”转变为“应用型”,用智能场景赋能指南在医生临床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
邵志敏教授介绍,这款小程序是诊治指南内容与微信小程序的首次“联姻”,医生不仅能通过“小程序”查阅最新版乳腺癌诊治指南,还能将其用于辅助治疗决策。
进入小程序页面后,小工具一栏有复发风险判断、化疗计量计算、再造假体匹配、辅助治疗决策树等8个量表,医生只要输入患者的相关数据,小程序就会自动根据诊治指南,初步出具诊治意见或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参考该初步诊疗意见,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
“这种小程序结合治疗辅助决策系统,将有效辐射全国从事乳腺肿瘤诊疗的8000余名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利于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在临床的应用和落地。”邵志敏教授对小程序的应用前景非常看好。